1. 首页
  2. 资讯

Vitalik:数字身份采用 ZK 技术,就不存在风险了吗?

撰文:Vitalik Buterin

编译:Saoirse,Foresight News

如今,在数字身份系统中运用零知识证明来保护隐私的做法,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主流。各类零知识证明护照项目(直译 ZK-passport 项目,指基于零知识证明技术的数字身份项目)正开发出对用户极为友好的软件包,借助零知识证明,用户无需透露身份的任何细节,就能证明自己持有有效的身份证明。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验证、并通过零知识证明保障隐私的 World ID(前身为 Worldcoin),其用户数量近期已突破 1000 万。中国台湾地区的一个数字身份政府项目运用了零知识证明,欧盟在数字身份领域的相关工作也对零知识证明愈发重视。

从表面上看,基于零知识证明技术的数字身份被广泛采用,似乎会成为 d/acc(注:Vitalik 2023 年提出的概念,是一种主张通过技术工具(如加密、区块链等)推动去中心化技术发展,在加速技术进步的同时防御潜在风险,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、隐私及人类自主权的中间路径理念。)的一大胜利。它能在不牺牲隐私的前提下,保护我们的社交媒体、投票系统及各类互联网服务免受女巫攻击和机器人操纵。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?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身份是否仍存在风险?本文将阐明以下观点:

  • 零知识证明包装(ZK-wrapping)解决了许多重要问题。

  • 零知识证明包装的身份仍存在风险。这些风险似乎与生物识别还是护照关系不大,大部分风险(隐私泄露、易受胁迫、系统误差等)主要源于对「一人一身份」属性的硬性维护。

  • 另一个极端,即使用「财富证明(Proof of wealth)」来反女巫攻击,在大多应用场景中都是不够的,所以我们需要某种「类身份」的解决方案。

  • 理论上的理想状态是介于两者之间,即获得 N 个身份的成本为 N²。

  • 这种理想状态在实践中难以实现,但合适的「多元身份」与之接近,因此是最现实的解决方案。多元身份可以是显性的(例如基于社交图谱的身份),也可以是隐性的(多种类型的零知识证明身份并存,且没有任何一种类型的市场占比接近 100%)。

零知识证明包装的身份如何运作?

试想一下,你通过扫描眼球获得了 World ID,或是用手机的 NFC 阅读器扫描护照,获得了基于零知识证明护照的身份。就本文的论点而言,这两种方式的核心属性一致(仅存在少数边缘差异,例如多重国籍的情况)。

在你的手机上,有一个秘密值 s。在链上全球注册表中,有一个公开哈希值 H(s)。登录应用时,你会生成一个特定于该应用的用户 ID,即 H(s, app_name),并通过零知识证明来验证:这个 ID 与注册表中某个公开哈希值源自同一个秘密值 s。因此,每个公开哈希值针对每个应用只能生成一个 ID,但绝不会泄露某一应用专属 ID 与哪个公开哈希值相对应。




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币市有风险、投资请慎重。
- 区块报

相关推荐